貼近原始的自我 放慢傾聽身體的聲音
悅近自然養身會所
Natural Relax Massage
For Male Body
※ 什麼是拔罐及走罐?
拔罐亦是中國古老療法之一﹐盛行於唐朝、明清時期。近年更開始在西方國家被普及使用。指應用各種方法排除杯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古代用獸角製成的杯罐筒,所以又稱角法。
原理介紹
中醫認為人體存在經絡系統,內外縱橫交錯分佈全身,將人體聯繫成一個整體。 中醫針灸治病即是透過穴道來調節經絡及臟腑的功能,使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之處,來疏通人體經絡氣血,使身體的能量得以暢通,並達到治病的效果。拔罐治病的原理也是一樣,即是透過吸拔穴道或局部氣血瘀塞的地方,進而使人體啟動自癒本能,來達到治病強身的目地。
透過觀察拔罐部位皮膚的變化,判斷疾病的性質和輕重程度。例如患者在每次拔罐治療後,吸拔部位皮膚顏色逐漸變深,表示病情逐漸加重;如果顏色逐漸變淺,表示病情逐漸好轉。
我們使用的拔罐法是使杯罐內產生負壓,吸附在體表令局部表淺肌肉中已老化的毛細血管破裂,令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加強新陳代謝﹐以達疏通氣血和排毒瀉熱的功效。除了治病﹐亦可有提高免疫力和預防疾病之作用。而走罐則是另一常見手法﹐醫師會在罐子拔上後﹐在患處上下左右來回或單一方向推動﹐目的是可同時針對數個穴位﹐常用於背後的位置。對治療背部酸痛或感冒頭暈等症狀尤其有效。
背部拔罐有什麼好處
人體的背部是人體軀幹的次要構成部門,並且仍是神經系統、經絡系統、免疫系統等的主要區域,是人體的保健特區。
脊椎是背部的主體,是中樞神經的次要通道,並在其兩旁散射出很多成對的神經,分佈到四肢、體壁和内臟,傳送著大腦和各組織器官間的興奮抑止等消息。
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脈的循行線,他總督一身之陽經,有統帥、條理、聯絡其他陽經的運用,位置非常主要。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又貫穿全身高低,五髒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臟腑機能若有病感性的變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應出來。
古代醫學研討也証明,背部皮下躲藏著少量“覺醒的”免疫細胞,在一般狀態下,這些對人體極為有效的免疫細胞常處于於一種“休眠”形態,如用良性的方式去激活它,使其進入血液裡,就成為具有吞噬異物才能的網狀細胞,能積極覆滅病菌,提升人體的免疫才能。此外,背部還有主要的保健穴,如出名的華佗夾脊穴以及大椎、膏肓、命門穴等。
若是哪有不舒服的地方,都能够利用拔罐獲得舒緩改善。
理療原理
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緣得以緊緊附著於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負壓效應
拔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它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其次,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從而是使體內的毒素、廢物得以加速排出。
溫熱作用
拔罐局部的溫熱作用不僅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無疑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另外,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
拔罐方法類型
吸拔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裡,將火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裡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準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摺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抽氣法
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拔罐療法的運用方式
單罐
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範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杯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多罐
用於病變範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杯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範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拔幾個罐子。
閃罐
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留罐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走罐
走罐療法由古代拔罐療法發展而來,為拔罐療法中的一種, 又可稱為推罐療法, 現代應用較為廣泛。 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積都較大, 與刮痧療法有相似之處。 操作前應在待走罐的部位塗上“潤滑劑”, 否則易出現皮膚損傷和疼痛。然後,醫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並拉緊皮膚,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動, 胸部應按肋骨走行方向來回移動, 上下肢、腹部宜旋轉移動(順時針、逆時針均可)。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瘀血時,將罐起下,此法宜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症。此法對經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 感冒發燒、高血壓、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痤瘡等病症都可廣泛應用, 且效果頗佳。
走罐療法一般分為局部走罐和循經絡走罐兩種。
1、局部走罐:以病變部位為中心, 進行較小範圍的上、下、左、右旋轉推行。 如肩周炎, 可以在肩部作順逆時針走向的緩慢旋轉。
2、循經走罐:以與病變相關連的經脈為主, 進行較大範圍的循經走罐治療。 如腰肌勞損, 即循經過腰部的督脈經和膀胱經作上下往返移動的走罐治療。
臨床常用的走罐方法有以下三種。
輕吸快推,行衛氣祛表邪
輕吸是應用小號的杯罐、以吸入罐內皮膚高於罐外3~4毫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再塗以潤滑劑,以每秒鐘約30厘米的速度走罐。
此法吸附力輕,刺激力量小,主要影響皮部的功能,故以走罐後施術部位或周身汗出時療效最佳。
皮部是經絡系統在皮部的分布,衛氣循於皮膚之中,起著保衛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此術對皮膚產生的適宜刺激能夠宣行衛氣,祛除表邪。應用於外感(多以足太陽皮部為主),皮痹麻木(配合局部施術)等症療效明顯。
重吸快推,通經脈調氣血
重吸是以吸杯罐內皮膚面高於罐外8毫米以上,皮膚紫紅為度。再於施術皮膚塗以蓖麻油,走罐速度亦為每秒鐘30厘米左右。一般腹、背部用大號、中號杯罐,四肢用小號杯罐。
此法吸附力強、刺激力量大,其作用主要是通過皮膚、腧穴影響經脈氣血,進而調整臟腑機能。
適宜於治療某些經脈、臟腑失調的疾患。常選背部腧穴或腹部經脈皮膚為主。
重吸緩推,驅痼冷榮筋肉
重吸後(如前述),用蓖麻油塗膚,經每秒2~3厘米的速度走罐,使皮膚呈紫紅色。背腹部選用大、中號杯罐,四肢用小號杯罐。
此術刺激量最大,能夠吸拔沉滯於臟腑、經脈之陰寒痼冷從皮膚、腧穴而出,並對局部筋肉有按摩作用,促進氣血對筋肉的榮養。
走罐部位以督脈,背腧穴和足太陽皮部為主。以激發陽氣的溫煦作用,驅除痼冷。
拔罐後皮膚顏色說明: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提示為血瘀之證,如經行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患者平素可見面色偏暗、口唇暗淡或紫、時見瘀斑、易有疼痛、急躁易怒。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提示為寒凝血瘀之證。患者平素可見指端蒼白,發涼、青紫、自覺麻木,繃緊、遇冷後諸證加重,得暖後症狀緩解或減輕。
(3)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患者平素可見胸脅脹滿、喜嘆氣、消化不良、易腹脹、心情鬱悶不樂。
(4)罐印鮮紅而豔:一般提示為陰虛、熱症、實症、熱毒熾盛之證。患者平素可見口燥咽乾、口渴喜冷飲、有烘熱感、大便乾燥。
(5)罐印呈鮮紅散點: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並不高出皮膚。一般提示身體仍微熱略瘀,罐色易消者病程尚淺。
(6)罐印出現水泡:一般提示體內濕氣重。患者平素可見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暗、口黏膩、容易困倦。
(7)罐印灰白,觸之不溫:一般提示多為身體虛寒。患者平素可見面色蒼白、手足冰冷、喜喝熱飲、口淡無味、大便稀爛。
(8)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一般提示為有風邪。患者平素可見皮膚易搔癢或是過敏性體質。
(9)拔罐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
禁忌與注意事項
並非每個人的狀況都適合拔罐,拔罐時有些禁忌須特別注意:
(1) 血壓過高者,切忌用強刺激手法。
(2) 患有出血傾向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 骨髂凹凸不平及其他體表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4) 精神病如癲狂躁動、中度或嚴重心臟病等,不宜拔罐。
(5) 關節腫脹、皮膚潰爛、皮膚腫瘤、傳染性皮膚病、皮膚嚴重過敏者,不宜拔罐。
(6) 婦女在經期、妊娠期,腰部、腹部、乳房、心臟等部位,不宜拔罐,其他部位手法宜輕。